据报道,日前,岳阳开放大学与岳阳市烧烤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个“岳阳烧烤研究院”和“岳阳烧烤产业学院”。有人皱起眉头:“大学教烧烤?这也太‘掉价’了”,甚至批评“浪费资金”;也有支持者认为这是“学术向实用性转型的创新探索”。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把“小生意”做成“大产业”的清醒之举——教育俯身接地气,产业才能抬头有底气。
7月18日,《岳阳开放大学与岳阳市烧烤协会产业共建战略协议》签约仪式举行。(来源:岳阳发布)
产业需要标准,手艺需要传承。烧烤,看似烟火气十足,实则门道不少。说“掉价”的人,怕是没看清烧烤背后的分量。数据显示,岳阳烧烤年产值超20亿元,5万人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2000多家门店撑起一片民生经济的天地。岳阳烧烤作为南派代表,名声响亮,但问题也不少:从业者学历普遍偏低,手艺传承靠“师徒相授”,管理粗放、标准缺失……这样的行业,能走多远?就像烧烤店主朱志龙说的:“手艺再好,没有规矩撑腰,走不远。”人社部刚拟新增“烧烤料理师”职业,这不正是给街头手艺正名、为产业升级铺路?产业学院的成立,正是要破解这些痛点。制定《岳阳烧烤行业标准》,开发《岳阳烧烤工艺学》,让经验固化为“规范”,让“手艺”升级为“技术”。这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让传统更可持续。就像孟引帅会长说的:“烧烤行业长期弱势,突然‘高大上’引发争议很正常。”但争议背后,恰恰说明行业到了必须升级的关口。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让“饭碗”端得更稳。有人调侃:“学烧烤还要上大学?街头拜师不就行了?”这话看似有理,实则短视。街头拜师,学的或许是一招半式,但能学到火候掌控的精准数据吗?能学懂食材保鲜的科学原理吗?能掌握自媒体营销的运营逻辑吗?岳阳开放大学的课程表早就给出答案:50%以上是实践课,既有烧烤大师手把手教手艺,也有教授讲产业链规划。更实在的是,学费只有民办机构的一半,还能申请创业资金——这不是“浪费资金”,是把钱花在民生刀刃上,让普通人有机会靠手艺体面创业。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从来不只是“教手艺”,而是“促就业”“助创业”。岳阳烧烤产业学院的三类培养模式——短期创业培训、社会人士进修、中职学历教育,覆盖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尤其是对初中毕业生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条学技术的路,更是一条“学历+技能”的成长通道。当烧烤师傅也能“持证上岗”,当从业者有了“职业认同”,这个行业才能真正从“糊口营生”变成“体面职业”。教育不该总端着“架子”,民生需要的地方就该有它的身影。
小烧烤背后,是大产业的逻辑。烧烤店的炉火,烧旺的不只是夜市的喧嚣,更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从调料研发到预制菜加工,从安全设备制造到“烧烤主题公园”的文旅融合,岳阳烧烤的野心,显然不止于“路边摊”。产业学院的规划中,已经提到了“烧烤定制啤酒”“预制品调料”“户外烧烤设备”等延伸领域。这才是真正的“产业链思维”——把“小生意”做成“大产业”。放眼全国,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柳州螺蛳粉从街边小吃变成百亿产业,靠的就是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沙县小吃能走向全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职业培训的助力。烧烤为什么不能走同样的路?当“岳阳烧烤”像“兰州拉面”“重庆火锅”一样成为地域名片时,谁还会说“研究烧烤掉价”?产业升级从来不是喊口号,得从小处绣花。岳阳市烧烤协会憋着股劲:要制定行业标准,要建烧烤产业园,还要研发定制啤酒、预制调料,把“一家店的生意”做成“一条链的产业”。这背后缺的是什么?是既懂手艺又懂管理的“新匠人”。从业11年的刘岳师傅要去当老师,他最清楚:“火候差一秒,口味差千里,这些门道得系统化教给年轻人。”当“街头手艺”遇上“学院标准”,不是丢了烟火气,是让烟火气里飘出专业味儿。
当然,质疑声也提醒我们:好事要办好,不能一阵风。店主李女士担心的“培训后人手紧、成本涨”,烧烤师傅说的“手艺精髓靠磨炼”,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学院别搞“速成式政绩”,得把实践课堂搬进真门店;需要政府部门做好衔接,让“持证上岗”不变成“持证涨价”;更需要时间检验效果,让老百姓看到烧烤不仅更好吃,还更卫生、更规范。从早餐工程到夜市经济,这些看似“小”的产业,恰恰是民生的“晴雨表”。
烟火气里藏着大民生,小烧烤连着大产业。烧烤是民生经济的缩影。它关系着无数家庭的生计,关系着城市的烟火气,更关系着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岳阳给烧烤办学院,说到底是让教育资源下沉到民生最需要的地方,让街头手艺有了专业靠山,让小产业有了大前程。这不是“掉价”,而是给民生经济长底气;不是“不务正业”,而是教育服务民生的创新探索——用专业的力量,托举起产业的底气;用教育的温度,温暖从业者的前途。(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