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社长,老梁。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明。”
有人说孤独是对人性的消解,我们天生渴望被所爱之人注视。这注视不是从眼睛里生出,而是从心里生出。就如小婴儿是在妈妈的目光里确认了自己的存在那样,充满爱意的关注是心灵舒展、生长的养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关注都意味着爱的连接。不恰当的关注有可能会制造连接的幻觉,但实际这种关注是加剧了孤独的体验。
不恰当的关注
我们会用美好的字眼形容那种带着爱的关注,而有些关注会让我们感到被人紧紧“盯着”,或者自己被圈禁在某种视线范围内。
比如,有的养育者非常在意孩子有没有生病,会密切关注孩子身体的变化,哪怕孩子只是情绪上不开心,看起来没精打采,养育者也会担心是孩子身体出问题了,会仔细检查孩子有没有受伤,或者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在某些案例里,被过度关注身体情况的孩子反而显得孱弱多病。
也许这些生病的症状,这些身体层面的异常,象征着被养育者分裂出去的攻击性。这类的关注让人感受不到温暖的被关心的感觉,反而是死死盯着自己是不是哪里有问题,甚至会感到养育者在期待孩子出现种种症状一般。孩子也会配合养育者潜意识的倾向,真的开始生起病来。
展开剩余88%这类过度的,不恰当的关注,并不是真实的情感连接。但孩子会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亲密的感觉,什么是被控制的感觉。更令人悲伤的是,也许对孩子来说这种扭曲的关注也是关注,一旦连扭曲的视线也消失,自己是不是真的陷入无回应之地,于是会配合着让自己变得体弱多病,在精神层面缩紧自己。
假设对生病的关注是养育者分裂出的攻击性,并且伴随着程度较高的控制,我们可以感受到养育者内在有很多未被处理的情绪和议题,这也说明这类养育者也许没有抱持自己感受的能力,也没法以反思性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感受,只能通过有些强迫意味的方式,把自己的注意力凝结在孩子的某个问题上。
同样的,过度关注孩子的分数变化,或者过度关注孩子吃饭和饮食,甚至有的养育者会以非常控制的方式管理孩子的排便习惯,这类案例里,我们都需要思考养育者本身的内在功能,以及家庭中夫妻的关系是怎样的,是否那个非常控制且强迫的养育者压抑了很多对伴侣的攻击性无法释放。
再来思考在这样环境里生活的孩子。不恰当的关注并不能建立真实且有深度的情感连接,如果孩子从很小的时候,甚至婴儿时期就没法获得好的体验,这种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或许就是缺失的。也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很难真正建立一起一段彼此有关联的关系。有些关系天然存在,比如母子、父子,但孩子是否能成功与父母建立起依恋的感觉,取决于相处和互动的质量。
一个人与重要他人之间的连接感是薄弱的,或者心里压根就没能形成建立有效关系的感受,这很可能会使他在成年后自己发展出来的重要关系里受挫。这种受挫的体验会重新唤起早年与养育者之间关系的断裂感受。尤其是亲密关系这样的高浓度互动的关系,一旦破裂很可能会唤醒早年在关系里受伤的种种感受。这时当事人会再次缩紧自己,变得抑郁,甚至出现自伤和自杀冲动。
性与扭曲的亲密
那种以爱之名的凝视和审视,以及对一个人无微不至的照顾,隐藏着控制和强迫的味道。这是一个人把另外一个人在心理和情感层面紧紧圈在自己臂弯里的感觉。这是一种变形的亲密,如果是孩子被养育者紧紧圈在臂弯,会让孩子感到窒息、被控制、淹没,也会异化对亲密的定义和感受。
这种扭曲的亲密会使一个人难以建立起处理亲密的能力。比如有的人其实非常渴望与人亲密,建立深度的情感连接,但在潜意识里又极其恐惧和他人亲近。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调控关系的距离,当他人靠近时就会变得不知所措,紧张且抗拒,甚至会为了避免被他人靠近而自我封闭。
尤其是养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密,养育者的控制高频地穿透孩子的边界时,孩子不得不把内在的自我蜷缩起来,为无法抗拒的养育者的意愿让渡空间。如果这其中再叠加着异性养育者与孩子之间的紧密,和身体的接触,这些会扰乱孩子自身性心理发展的节奏,也会使孩子混淆性与亲密之间的区别。
比如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非常随意,认为孩子是没有性别之分的。和十来岁的孩子睡一张床。有的爸爸会毫无顾忌地进入青春期女孩的房间,或者当着女儿的面只穿着内裤走来走去。有些案例中,父母在孩子面前身体暴露的程度之高是令人担忧的。
这些过度入侵的扭曲的亲密,包括性的暴露和接触,都会使孩子成年后对亲密产生非常复杂的感受。一方面他们会像所有人一样渴望亲密,甚至会极其渴望亲密,因为过度入侵的背后是丧失了那种与父母之间的健康亲密的感受。基于这种对健康亲密的丧失,他们可能会更加渴望与他人有亲密的感觉。但同时,亲密与性是混淆在一起的,这也会使他们在潜意识里把性关系看作是亲密的象征,因此有的人会非常随意地使用自己的身体,用性来交换亲密感。这也会影响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伴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的关系是好的,怎样的亲密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事实上,一个人对亲密的恐惧有时是比较隐蔽的。这种恐惧深埋于潜意识内,日常行为可能正相反,他们热衷于与人打交道,甚至有看上去良好的社交关系,他们也很能在人群中获得他人的好感,也能顺利找到对象恋爱、结婚。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他们生活轨迹里一些相似和重复的部分,就会找到线索。比如是否总是会在关系里有意无意地经历分离,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的,有时是工作原因需要长期出差,或者经常变换生活的城市等等;又或者是否选择了远离自己原生家庭的地方工作和生活,潜意识里想要离会控制和损伤自己的亲近感远一些;再或者,他们是否恋爱关系或者婚姻关系容易出现波动,和伴侣时而亲密无间,时而形同陌路,或者在亲密关系中总体显得回避且疏离。
总结起来大体是:处于亲密中,但时时要制造距离。就如有的人关系很好的朋友都远在不同城市,或者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交朋友,而不是选择在真实生活里与他人建立连接。
用性来自我安抚
这些模式也会在咨询关系中重现。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关系,也许现实距离是远的,但在幻想层面来访者可能很渴望与咨询师亲近。
但这种亲近如果和性混淆在一起,可能会变成来访者潜意识里对咨询师的性的幻想。包括幻想与咨询师建立起超出咨询关系的亲密关系,或者咨询师变成自己的配偶等等。性幻想会变成来访者安抚自己焦虑的方式,照顾那种因未能建立起的连接而产生的孤独感。
如果来访者内在是非常孤独且匮乏的,并且成长经历中没能与重要他人建立起亲密的连接,这不仅会在咨询中呈现出与亲密有关的议题,还会在两节咨询之间诞生出一些痛苦的想象。比如咨询时和咨询师的关系是亲近的,结束后就是断裂的,来访者会体验被咨询师抛弃的感觉,甚至是背叛。如果来访者对咨询师有情欲化的移情,还可能会觉得两节咨询中间咨询师是去找他自己的伴侣了。来访者可能会用与性有关的幻想来掩盖和安抚自己内部匮乏的感受。因为内在那个孤单的小孩是有很多情感需要的,这些需要无法被满足的感觉实在太痛苦了。
Jeanne老师提到,对一位有吸引力的咨询师来说,如果来访者是非常孤单且渴望情感但很匮乏的异性,这种与性有关的移情是很容易发生的,这对建立咨访关系也是很有挑战和冲击的。因为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好的感受,包括欣赏和感激,以及从咨询师那里获得的理解,诠释带来的松动,很可能最终通通都会演变成对咨询师的性幻想,这些体验都会被防御性地赋予性的意义。
因此,咨询师需要关注来访者生活里的一些细节,关注来访者自我安抚的方式。比如来访者早年是如何处理和异性养育者之间的关系的,后来是如何处理和其他异性之间的关系的,来访者是仅仅在幻想层面用性来照顾自己孤单的感受,还是会在生活里见诸行动,无论是性交易,还是和异性建立以性为基础的关系等等。我们需要评估性是否是来访者主要使用的安抚手段,如果来访者内在的小孩积累了大量未被满足的需要,甚至是婴儿期的需要都没能被好好满足过,来访者势必要寻找替代性的方式来消解痛苦的体验,这些需要和痛苦是否都被性幻想掩盖了。
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情欲化的移情,包括把咨询带来的好感受都转化为与性有关的体验,这会阻碍治疗联盟关系的建立。因为很可能在来访者的体验里,与咨询师真的靠近,把自己真的敞开,就像与自己的伴侣相处一样,是与性和爱有关的体验,而这也会让来访者恐惧,真的靠近了咨询师会不会真的就成为了自己的伴侣,而不再是能帮助自己的咨询师。也就是说,和他人的好关系很容易变得性化这一点会让来访者焦虑。同时,当来访者在咨询中或者两节咨询之间转向性幻想,试图用性来安抚自己时,也意味着来访者丧失了,或者主动切断了与内在痛苦的小孩的联系,也稀释了和咨询师之间的联系。
另外一方面,来访者如果早年生活在很入侵、很控制且带有虐待性的关系里,就会需要用分离来保持自我的独立性,避免与养育者融合,也避免那种被吞噬的感觉。这会使来访者对咨询本身有恐惧和焦虑,担心咨询里的分析会穿透那个脆弱的自体的外壳,而咨询中被咨询师靠近也会让来访者担心丧失了独立性,无法保持两个人是彼此独立的状态。
这种恐惧似乎在说:“我能和我的咨询师亲近吗?我能在亲近咨询师的同时仍然维持我们是独立的两个人的体验吗?我能在靠近的同时仍然感觉到我自己的存在吗?”
来访者内在对亲密的交流和恐惧,以及用性幻想掩盖痛苦的方式都需要在咨询中被探讨。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诠释:“和我的分离会让你心里的小孩很痛苦,也很生,在我们分开时你似乎会用性幻想的方式来掩盖痛苦,安抚那个愤怒的小孩。”
如果来访者对亲密是恐惧的,对靠近咨询师是很有压力的,咨询师也需要关注来访者是否能在咨询中与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待在一起,是否能与咨询师在情感上连接在一起,还是说来访者是在使用头脑和智力让自己待在咨询中。去靠近自己痛苦的部分,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体验。咨询师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受,把头脑放在一边,全情地去感受来访者讲述的内容,来访者的声调、语气、肢体动作,要让来访者感觉到咨询师是能够体会自己对丧失连接的痛苦的。
正如有人曾说: “孤独并非因为身边无人,而是无法表达重要的自我感受。”当来访者能够允许自己表达一些重要的自我感受时,意味着来访者正在靠近内在痛苦的部分,也在努力与咨询师保持连接,这是与修复和重建有关的双向奔赴。
安利时刻
不少同学对“人生教练” 这个新技能和新副业很感兴趣,那怎么办呢?
不如组建一个“人生教练” 的微信群吧,让大家相互交流。
后续,我会在群内做一些“人生教练”的介绍和分享, 以及给大家一些教练咨询体验名额,以及《人生教练入门和商业化指南》。
打造“教练+”思维,可以多场景应用,比如教练式育儿育人、教练式职场职业、教练式关系沟通、教练式领导力、教练式IP、教练式情绪管理、教练式销售、教练式自我成长。
这个群更适合,以下人群:自我成长者、爱学习和分享者、老师、中高层管理者、社工、职业转型者、个人IP、创业者以及正在或者想成为人生教练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长的微信,即可进入“人生教练体验交流群”, 申请暗号:人生教练。
作者:李雅蕾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编辑:kiki
发布于:山西省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